第二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研讨会照片-2016/11/13(一)
大会报告
分会场报告
第二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研讨会照片-2016/11/13(二)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 任 委 员: | 吴有生 | ||||||||
副 主 任 委 员: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王 超 | 刘 桦 | 林建忠 | 袁业立 | 缪国平 | 颜 开 | 戴世强 | |
编 委: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丁 航 | 马 山 | 马 勇 | 马 骋 | 马 峥* | 万德成* | 于明州 | |
王 超* | 王 军 | 王一伟 | 王冬姣 | 王平义 | 王本龙 | 王沛芳 | 王志远 | 王现方 | |
王松岭 | 王玲玲 | 王道增* | 王福军 | 王瑞和 | 王嘉松 | 王协康 | 王金宝 | 王 展 | |
王盛章 | 方 新 | 方红卫 | 邓 见 | 邓家泉 | 田茂诚 | 尹洪军 | 尹海龙 | 牛小静 | |
牛 骏 | 毛献忠 | 包 芸 | 白玉川 | 代 钦 | 石在虹 | 宁德志 | 叶剑红 | 龙新平 | |
朱仁传 | 刘宇陆* | 刘 桦* | 刘士和 | 刘长根 | 刘兴年 | 刘应征 | 刘青泉 | 刘祖源 | |
刘 勇 | 刘厚林 | 刘焕文 | 刘谋斌 | 刘海江 | 许晶禹 | 许唯临* | 卢士强 | 卢东强* | |
卢志明 | 卢晓平 | 卢金友 | 冯建军 | 孙 仁 | 孙西欢 | 孙宝江* | 孙志林 | 孙奉仲 | |
孙 超* | 孙德军 | 乔方利 | 江 洧 | 江恩惠 | 任 冰 | 伍艳玲 | 华祖林 | 何广华 | |
李 嘉 | 李丹勋 | 李正农 | 李兆敏 | 李家春* | 李相方 | 李积德 | 李国栋 | 李廷秋 | |
李 晔 | 邱流潮 | 季 斌 | 余锡平* | 余钊圣 | 邹早建* | 邹 丽 | 邹 璐 | 束洪春 | |
吴大转 | 吴应湘* | 吴有生* | 吴宝山 | 吴建华* | 沈忠厚 | 宋付权 | 杜广生 | 狄勤丰 | |
匡翠萍 | 杨中华 | 杨克君 | 杨建民 | 杨晨俊 | 邵雪明* | 陈 彬* | 陈红勋 | 陈 斌 | |
陈效鹏 | 陈霞萍 | 库晓珂 | 范佘明* | 陆夕云* | 苏晓冰 | 张小峰 | 张小斌 | 张庆华 | |
张红武* | 张宇宁 | 张 伟 | 张阿漫 | 张洪生 | 张俊华 | 张志国 | 张金善 | 张明亮 | |
张 奇 | 张冠敏 | 张凌新 | 张烈辉 | 张 楠 | 张德胜 | 邹 琳 | 邱 翔 | 肖 洋 | |
侯一筠 | 周 全 | 周连第* | 周伟新 | 周华君 | 周新平 | 周孝德 | 周济福 | 林卫青 | |
林建忠* | 宗 智 | 竺柏康 | 罗先武 | 罗兴錡 | 郑之初 | 郑伟涛 | 施卫东 | 姚文艺 | |
赵西增 | 赵 峰* | 赵栋梁 | 段文洋* | 郭加宏 | 郭新蕾 | 洪方文 | 祝会兵 | 祝效华 | |
胡文蓉 | 胡兴军 | 胡海豹 | 贺 缨 | 姜 楠 | 夏军强 | 顾 杰 | 顾 明 | 徐万海 | |
徐 立 | 徐祖信* | 殷代印 | 谈广鸣 | 袁业立* | 袁寿其 | 袁绪龙 | 高福平 | 梁夫友 | |
梁丙臣 | 梁东方* | 康 灿 | 龚晓波 | 谢锡麟 | 谢明亮 | 钱忠东 | 钱家忠 | 崔保山 | |
崔海清 | 黄中伟 | 黄本胜 | 黄远东 | 黄思训 | 黄跃飞 | 黄 强 | 黄国富 | 黄 彪 | |
彭晓星* | 曾凡棠 | 曾玉红 | 曾卓雄 | 曾晓辉 | 董力耘 | 董宇红 | 程 文 | 程小明 | |
程友良 | 程永光 | 鲁传敬* | 覃开蓉 | 傅旭东 | 詹杰民* | 槐文信* | 雷雨龙 | 缪国平* | |
廖世俊 | 廖振良 | 缪泉明 | 颜 开* | 潘存鸿* | 滕 斌* | 戴世强* | 戴光清 | 魏 岗 | |
熊 鹰 | |||||||||
Soon Keat Tan (新加坡) | 王 密(英国) | 黄华雄(加拿大) | |||||||
邓晓青(美国) | 卢伟真(中国香港) | 邢 涛(美国) | |||||||
朱志伟(加拿大) | 邬星儒(美国) | 汤寒松(美国) | |||||||
李大庆(瑞典) | 李胜才(英国) | 汪前喜(英国) | |||||||
吴朝安(中国香港) | 吴国雄(英国) | 苏 健(巴西) | |||||||
邱 巍(加拿大) | 杨 驰(美国) | 杨建明(美国) | |||||||
陈小波(法国) | 陈汉钦(美国) | 陈汉钦(美国) | |||||||
胡长洪(日本) | 诸颂平(澳大利亚) | 高秋新(英国) | |||||||
黄 山(英国) | 梁秋华(英国) | 隋觉义(加拿大) | |||||||
程 亮(澳大利亚) | 彭国义(日本) | 徐 辉(英国) | |||||||
臧 军(英国) | (有*号者为执行编委) | ||||||||
顾 问 编 委: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O. M. Faltinsen(挪威) | Philip L.-F. Liu(美国) | Per A. Madsen(丹麦) | |||||
F. Noblesse(美国) | R. W. Yeung(美国) | 何友声 | 陈耀松 | ||||||
吴耀祖(美国) | 李玉成 | 李行伟(中国香港) | 梅强中(美国) | ||||||
董世汤 | |||||||||
主 编: | 吴有生 | ||||||||
执 行 主 编: | 周连第 | 执 行 副 主 编: | 马 峥 |
创刊及编委会成立
编委会成立(1985)
1982年春,在第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期间,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等水动力学界一批有识之士提议创办水动力学专业学术刊物,受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委员会的关心和支持。
1982年10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顾懋祥所长组织的有关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科普讲座上,北京大学陈耀松和邹光远、上海交通大学刘应中、复旦大学忻孝康、浙江大学许学谘、中山大学张涤明等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联合创办水动力学专业刊物是当务之急,并明确该学术刊物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
1983年,全国流体力学大会在上海举行期间,顾懋祥教授召集水动力学界同行举行会议,共商办刊大计。提出“不等、不靠、群策、群力”的方针,确定刊名定为《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学术定位为工程科学学术刊物。同时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10个单位,决定联合发起成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联合体,立即开始筹办并试刊,经费和稿件由办刊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以《舰船性能研究》增刊形式出版,在1984年第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前夕与读者见面。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首届编委会于1985年11月17-21日在无锡召开,到会的有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力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一系和十系、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浙江大学力学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华中工学院力学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西北工业大学三系、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和土木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核工业部一院二所、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14个单位的代表顾懋祥、董世汤、陈九锡、周连第、邵维文、栾长久、许协庆、赵振国、陈耀松、刘应中、陶明德、许学咨、苏铭德、庄业高、王献孚、周树信、庄国文、王秀清等人。会议经过协商决定,推选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顾懋祥名誉所长为编委会主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协庆教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董世汤所长、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为编委会副主任。确定周连第教授为编辑部主任,邵维文高工、李润田高工为编辑部副主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从1986年第三季度起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外文稿件同时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