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编委会2017年度第一次会议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HD)执行编委会2016年度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下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上海分部411会议室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主任委员吴有生;顾问编委何友声、董世汤;杂志社社长、副主任委员颜开;副主任委员戴世强、缪国平、林建忠、刘桦;执行主编周连第;执行编委段文洋、范佘明、槐文信、刘宇陆、鲁传敬、卢东强、马峥、潘存鸿、彭晓星、邵雪明、孙宝江、孙超、滕斌、万德成、王道增、吴建华、许唯临、詹杰民、赵峰、邹早建。编委谢锡麟、尹海龙、编辑部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编委会主任吴有生院士主持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1)2016年工作总结及取得成绩;

2)2017年发展思路及工作计划;

2016年工作总结及取得成绩

第二届(2016)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CCSH’2016)

“第二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学术会议”(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简称CCSH’2016)于2016年11月11日至14日在无锡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胜利召开。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荷兰、俄罗斯、爱尔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约240名代表(其中境外代表逾40名)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共交流了8篇40分钟全场大会邀请报告、20篇30分钟分会场主题报告和101篇18分钟小组报告。

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的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 (ISBN 978-7-5027-9607-5)共收录了155篇论文和3篇摘要,内容涵盖了水动力学的各大分支。所有文章和摘要都被三大检索之一CPCI-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cience (CPCI-S), 旧称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ISTP))。组委会将精选了17篇全文在2016年第六期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出版专辑(Special Issue)。

第三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将于2021年召开。

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

为了庆贺期刊创办30周年,并记录期刊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便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继往开来,组委会精心征集和汇编30余篇题词、稿件,并印刷了精美的《追梦之路——《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共278页),其中包括名家题词、历史的足迹、我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大事记、结语、附件等六大栏目。

郑哲敏、李家春、何友生、王超、周如苹、林建忠为文集题词、赋诗,周连第、陈耀松、康伯霖、林炳尧、董世汤、陈九锡、邵维文等回顾了创刊了历史足迹,万德成、刘桦、张涤明和詹杰民、许唯临、槐文信、孙德军和陆夕云、王沛芳、滕斌、陶建华、吴建华、马峥、卢东强、尹海龙、季斌代表单位或个人回顾了期刊这一“大舞台、大学校”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JHD获得“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6年11月22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和“2016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 5%–10%)。该评选工作采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6》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从3500种科技期刊中分别按Top 5%和Top 5%–10%两个层次各选出175种科技期刊。

2016年期刊风采

2016年起,期刊出现新特色:1)推出Feature Article专栏;2)更改了杂志封面,并推出封面图片;3)作者姓名格式改为名前姓后,更符合国际期刊的惯例。

2016年刊登了1篇Feature Article,4篇Review Article,6篇Letters。

2016年度的下载量迅速增长,从2015年的79086次增加到2016年的105050次,增幅达32.8%,这显示了JHD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在下载量中,中国占38%,中国以外的亚洲占25%,欧洲占18%,美洲13%。目前JHD国际论文数量占1/3,而国际下载占62%,反映了JHD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预计2016年度的SCI影响因子将有显著增加(据编辑部内部估计,约0.97左右)。基本上提前两年达到了第八届编委会提出的量化指标。

副主编会议

依据2016年第四次执行编委会的讨论,JHD设立副主编,英文定名为Associate Editor;并推举槐文信、梁东方(英)、刘桦、卢东强、马峥、滕斌、万德成、吴建华为副主编,协助执行主编和编辑部处理审稿任务的派送工作。

2016年度第一次副主编工作会议于11月12日晚借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之机,在无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执行主编周连第;副主编槐文信、卢东强、马峥、滕斌、万德成、吴建华和编辑部杨显成老师。会议主要介绍了副主编的工作职责、EES(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的操作办法。

2016年度第二次副主编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下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上海分部405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执行主编周连第;副主编槐文信、刘桦、卢东强、马峥、滕斌、万德成、吴建华。

ICHD常数秘书处工作

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CHD)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的常设秘书处于2014年建立在JHD编辑部。该处在协助ICHD’2016征稿方面做了积极显著的贡献。来自19个国际和地区的一百余名代表参加于2016年9月18–23日在荷兰滨海埃赫蒙德召开的第12届ICHD,其中四十余名中国大陆的代表,包括我刊主编吴有生院士、执行编委刘桦、卢东强、马峥、编委陈红勋、黄本胜、孙仁、王嘉松、王一伟、周济福等。

2016年9月18日晚,来自巴西、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挪威等国家11位委员在荷兰滨海埃赫蒙德参加了EC会议,我刊执行编委马峥、卢东强分别代表JHD编辑部、ICHD常设秘书处列席了会议。

会议推举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学技术大学教授O. M. Faltinsen(JHD共同主编)担任新一届EC主席。新一届执行委员由来自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挪威、俄罗斯、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美国等16个国家的24位专家组成。中国大陆的执行委员包括吴有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刘桦(上海交通大学)、卢东强(上海大学)。会议决定EC增设1名中国共同主席。

2016年10月6日,EC主席Faltinsen教授通过电邮通信,提议吴有生院士担任EC的荣誉主席(honorary chairman)。随后,常设秘书处将此建议转发给全体执行委员,获得了19名(2/3以上)委员的赞同。确立了吴有生院士担任EC的荣誉主席。

此后,在执行编委会2016年度第四次会议上,编委会推荐刘桦教授代表中方为EC的共同主席(co-chairman)。

编辑部交流和调研

2016年11月24日,执行主编周连第带领执行编委刘桦、马峥、卢东强和编辑部杨显成老师赴上海交通大学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编辑部调研。这次执行编委会继赴浙江大学期刊社、上海大学期刊社之后又一次调研和学习活动。

2017年1月4日,上海大学期刊社《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编辑部主任等四人到JHD编辑部指导与交流办刊工作。执行主编周连第、执行编委马峥、卢东强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2017年发展思路和工作计划

总体发展思路

2016年编编委会提出,期刊和研讨会要积极发挥“大学校、大舞台、学科交叉大平台”的作用。2017年,编委会将为大平台赋予新的内涵,即“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研究的大平台”,以提升《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的作用及影响力。具体思路包括:

1)除了继续在国际会议等渠道上吸收优质稿源之外,坚持发挥Feature article, Review article的作用,并尽量避免零引用论文在JHD发表;

2)积极发挥副主编作用,提高审稿流程效率、审稿论的精准度。

3)挖掘JHD热点研究方向,稳步提高影响因子和国际影响力。初步确定三个热点方向,a)各种湍流流动的大涡模拟计算及不确定性研究,b)仿生鱼类流动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c)海洋能开发应用中的水动力学问题研究。编辑部对这三个热点方向提出配套支持措施。

4)通过继续保持或发展以下活动,培养、挖掘、扶植青年优秀人才:

  • 继续参与上海交大暑期学校,推荐讲课专家;
  • 研讨会 学生优秀论文奖
  • 改革年度研讨会的层次结构,设立大会报告、分会场主题报告、小组报告三个层面的交流。
  • 组织2017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报工作。
  • “高被引作者奖”、“高被引论文奖”
  • 不拘一格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发展编委和执行编委,贯彻执行编委会列席制度

精心组织学术会议和八届二次会议

精心组织筹备“第28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2017.8.8-12,吉林长春)、“《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八届二次会议”(2017.8.8,吉林长春)及“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2017.10.30-11.4,台湾基隆)。

在全国研讨会上,

  • 邀请6-8位学术造诣较深专家做大会报告;
  • 遴选10-12位优青、高被引作者到分会场主题报告;
  • 组织100篇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
  • 评选6-8位学生优秀论文奖;
  • 遴选优秀论文到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交流;
  • 遴选16篇左右优秀论文到A辑出版专辑;
  • 改编论文集的结构,尝试CPCI-S收录。

 征文通知的主体内容包括:

  • 征文范围

(1) 基础水动力学;(2) 计算流体力学;(3) 实验水动力学;(4) 工业流体力学;(5) 船舶海洋工程、海洋、海岸水动力学;(6) 水利、水电、环境水动力学;(7) 海洋与大气动力学;(8) 传热、传质、环境水动力学;(9) 水动力学其他边缘和交叉问题。
本届会议论文集将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

  • 征文要求

1). 请各位作者投寄不少于1000字的详细英文摘要,内容应包括:(1). 文章题目;  (2). 作者姓名、单位、邮编、E-mail、电话;(3). 论文内容简要说明。

2) 投寄方式: E-mail:   ccsh16@jhydrod.com

3). 投稿流程:

摘要投寄截止日期:2017年3月1日;

摘要接收通知日期:2017年3月15日;

全文投寄截止日期:2017年5月1日;

  • 注意事项

1). 投寄的论文尚未在有刊号或书号的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
2). 录用的论文将按照统一的格式编入《第14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28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并在会上安排交流。
3). 会议将评出优秀论文20篇,推荐在《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A辑或B辑上发表。
4). 本次会议将择优遴选出论文参加2017年11月在台湾高雄举行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有意向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的作者, 请在投送的摘要中注明“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
5). 会议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奖。

  • 联系地址

上海市高雄路185号《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编辑部,邮编 200011。

电话:021-63150072

Website: www.jhydrod.com

精心组织发动2017年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1991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设立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2011年,该奖项升格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此后,该奖项已经颁发了两届(2012,2015)。2017年,第三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工作即将启动,申报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具体申报通知将通过期刊和网络发布。

加快期刊电子网络化进程

1、升级EES,提高英文版出版效率。

2、中文版试用中国知网采编系统。

3、与超星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影响力。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第八届执行编辑委员会名单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Liandi Zhou (周连第)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jhdzhou@vip.163.com

EDITOR-IN-CHIEF

Yousheng Wu (吴有生)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wuys@cssrc.com.cn
O. M. Faltinsen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way odd.faltinsen@ntnu.no

ASSOCIATE EDITORS

Wenxin Huai (槐文信) Wuhan University, China wxhuai@whu.edu.cn
Dongfang Lia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dl359@cam.ac.uk
Hua Liu (刘桦)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hliu@sjtu.edu.cn
Dongqiang Lu (卢东强)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dqlu@shu.edu.cn
Zheng Ma (马峥)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Mazh8888@sina.com
Bin Teng (滕斌)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bteng@dlut.edu.cn
Decheng Wan (万德成)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dcwan@sjtu.edu.cn
Jianhua Wu (吴建华) Hehai University, China jhwu@hhu.edu.cn

BASIC HYDRODYNAMIC

Changhong Hu Kyushu University, Japan hu@riam.kyushu-u.ac.jp
Chao Sun (孙超) Tsinghua University , China chaosun@tsinghua.edu.cn
Chiuon Ng Hongkong University, H.K. China cong@hku.hk
Chuanjing Lu (鲁传敬)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cjlu@mail.sjtu.edu.cn
Hamnching Chen Texas A&M University, U.S.A. hcchen@civil.tamu.edu
Huaxiong Huang York University, Canada hhuang@yorku.ca
Georges L. Chahine Dynaflow, Inc. U.S.A. glchahine@dynaflow-inc.com
Guoxiong Wu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 Gx_wu@meng.ucl.ac.uk
Jianping M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ies Council, U.K. jianping.meng@stfc.ac.uk
Jianzhong Lin (林建忠)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mecjzlin@public.zju.edu.cn
Kai Yan (颜开)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kyan.cssrc@gmail.com
Kenichi Sog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 ks207@cam.ac.uk
Kuiper Gerrit Delft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G.Kuiper@cavitation.nl
Michelle H. Teng University of Hawaii,at Manoa, U.S.A. mtang@hawaii.edu
Qianxi Wang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wangqx@maths.bham.ac.uk
Shengcai Li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s.Li@warwick.ac.uk
Shiqiang Dai (戴世强)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sqdai@shu.edu.cn
Songping Zhu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spz@uow.edu.au
Xiaoxing Peng (彭晓星)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hina penry_pxx@163.com
Xiyun Lu (陆夕云)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xlu@ustc.edu.cn
Xueming Shao (邵雪明)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mecsxm@zju.edu.cn
Yeli Yuan (袁业立)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China yuanyl@fio.org.cn
Yulu Liu (刘宇陆)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ylliu@staff.shu.edu.cn

HYDRODYNAMICS RELATED TO SHIP, OCEAN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Alistair Liu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Alistair.Borthwick@ed.ac.uk
Chi Yang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 cyang@gmu.edu
Daqing Li SSPA Sweden AB, Sweden Da-Qing.Li@sspa.se
Jean-Pierre Franc Laboratoire des écoulements géophysiques et industriels, France jean-pierre.franc@hmg.inpg.fr
Feng Zhao (赵峰)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hina zhaofeng@cssrc.com.cn
Friesch Juergen Hamburg Ship Model Basin, Germany friesch@hsva.de
Guoping Miao (缪国平)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gpmiao@sjtu.edu.cn
Jianming Yang The University of Iowa, U.S.A. jianming-yang@uiowa.edu
Lugni Claudio INSEAN, Italy c.lugni@insean.it
Qiuxin Gao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U.K. qiuxin.gao@gmail.com
Rene Huijsman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R.H.M.Huijsmans@tudelft.nl
Sheming Fan (范佘明) MARIC, China samfan@sh163.net
Wei Qiu Memorial University, Canada qiuw@mun.ca
Wenyang Duan (段文洋)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duanwenyang@hrbeu.edu.cn
Xiaobo Chen Bureau Veritas, France xiao-bo.chen@bureauveritas.com
Yong Hwan Ki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yhwankim@snu.ac.kr
Zaojian Zou (邹早建)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zjzou@sjtu.edu.cn

HYDRODYNAMICS RELATED TO WATER CONSERVANCY, HYDRODYNAMIC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aojiang Sun (孙宝江)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hina sunbj1128@vip.126.com
Bin Chen (陈彬)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chenb@bnu.edu.cn
Chang Nyung Kim Kyung Hee University, Korea cnkim@khu.ac.kr
Chao Wang (王超) Hehai University, China cwang@mailsvr.hhu.edu.cn
Cunhong Pan (潘存鸿)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China panch@zjwater.gov.cn
Daozeng Wang (王道增)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dzwang@staff.shu.edu.cn
David Z. Zhu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dzhu@ualberta.ca
Guoyi Peng Nihon University, Japan peng@mech.ce.nihon-u.ac.jp
Hansong Tang City College of NewYork, U.S.A. htang@ce.ccny.cuny.edu
Hongwu Zhang (张红武)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zhhw@tsinghua.edu.cn
Jiachun Li (李家春)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Jcli05@imech.ac.cn
Jian Su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 Brazil Sujian_ufrj@hotmail.com
Jiemin Zhan (詹杰民) Zhongsan University, China stszjm@mail.sysu.edu.cn
Jueyi Sui University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ui@unbc.ca
Jun Zang University of Bath, UK J.Zang@bath.au.uk
Liang Cheng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 cheng@civil.uwa.edu.au
Maurigio Brocchini Universit Politecnica delle Marche, Italy m.brocchini@univpm.it
Mi Wang University of Leeds, U.K. m.wang@leeds.ac.uk
Qiuhua Liang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K. FalconerRA@cardiff.ac.uk
Roger Falconer Cardiff University, U.K. qiuhua.liang@ncl.ac.uk
Shan Huang U.K. shanhuanghighlander@gmail.com
Tao Xing University of Idaho, U.S.A. xing@uidaho.edu
Valery V.Kadet University of Bath, U.K. J.Zang@bath.au.uk 
Weilin Xu (许唯临)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xuwl@scu.edu.cn
Weizhen Lu Hongkong City University, H.K. China bcwzlu@cityu.edu.hk
Xingru Wu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SA Xingru.Wu@ou.edu
Xiping Yu (余锡平)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yuxiping@tsinghua.edu.cn
Yingxiang Wu (吴应湘)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a yxwu@imech.ac.cn
Zuxin Xu (徐祖信)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xuzx@sepb.gov.cn

ADVISORS

Chiang C. Me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ccmei@mit.edu
Francis. Nobless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U.S.A. noblfranc@gmail.com
J. H.-W. Le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 China jhwlee@ust.hk
P. A. Madse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anmark prm@mek.dtu.dk
P. L.-F. Liu Cornel University, U.S.A. philiplfliu@gmail.com
Ronald W. Yeu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S.A. rwyeung@berkeley.edu
Shitang Dong (董世汤)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stdong31@163.com
Theodore Y. Wu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tywu@caltech.edu
Yaosong Chen (陈耀松) Beijing University, China chenys@pku.edu.cn
Yucheng Li (李玉成)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Liyuch@dlut.edu.cn
Yousheng He (何友声)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yshe@sjtu.edu.cn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 任 委 员: 吴有生
副 主 任 委 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 超 刘 桦 林建忠 袁业立 缪国平 颜 开 戴世强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 航 马 山 马 勇 马 骋 马 峥* 万德成* 于明州
王 超* 王 军 王一伟 王冬姣 王平义 王本龙 王沛芳 王志远 王现方
王松岭 王玲玲 王道增* 王福军 王瑞和 王嘉松 王协康 王金宝 王 展
王盛章 方 新 方红卫 邓 见 邓家泉 田茂诚 尹洪军 尹海龙 牛小静
牛 骏 毛献忠 包 芸 白玉川 代 钦 石在虹 宁德志 叶剑红 龙新平
朱仁传 刘宇陆* 刘 桦* 刘士和 刘长根 刘兴年 刘应征 刘青泉 刘祖源
刘 勇 刘厚林 刘焕文 刘谋斌 刘海江 许晶禹 许唯临* 卢士强 卢东强*
卢志明 卢晓平 卢金友 冯建军 孙 仁 孙西欢 孙宝江* 孙志林 孙奉仲
孙 超* 孙德军 乔方利 江 洧 江恩惠 任 冰 伍艳玲 华祖林 何广华
李 嘉 李丹勋 李正农 李兆敏 李家春* 李相方 李积德 李国栋 李廷秋
李 晔 邱流潮 季 斌 余锡平* 余钊圣 邹早建* 邹 丽 邹 璐 束洪春
吴大转 吴应湘* 吴有生* 吴宝山 吴建华* 沈忠厚 宋付权 杜广生 狄勤丰
匡翠萍 杨中华 杨克君 杨建民 杨晨俊 邵雪明* 陈 彬* 陈红勋 陈 斌
陈效鹏 陈霞萍 库晓珂 范佘明* 陆夕云* 苏晓冰 张小峰 张小斌 张庆华
张红武* 张宇宁 张 伟 张阿漫 张洪生 张俊华 张志国 张金善 张明亮
张 奇 张冠敏 张凌新 张烈辉 张 楠 张德胜 邹 琳 邱 翔 肖 洋
侯一筠 周 全 周连第* 周伟新 周华君 周新平 周孝德 周济福 林卫青
林建忠* 宗 智 竺柏康 罗先武 罗兴錡 郑之初 郑伟涛 施卫东 姚文艺
赵西增 赵 峰* 赵栋梁 段文洋* 郭加宏 郭新蕾 洪方文 祝会兵 祝效华
胡文蓉 胡兴军 胡海豹 贺 缨 姜 楠 夏军强 顾 杰 顾 明 徐万海
徐 立 徐祖信* 殷代印 谈广鸣 袁业立* 袁寿其 袁绪龙 高福平 梁夫友
梁丙臣 梁东方* 康 灿 龚晓波 谢锡麟 谢明亮 钱忠东 钱家忠 崔保山
崔海清 黄中伟 黄本胜 黄远东 黄思训 黄跃飞 黄 强 黄国富 黄 彪
彭晓星* 曾凡棠 曾玉红 曾卓雄 曾晓辉 董力耘 董宇红 程 文 程小明
程友良 程永光 鲁传敬* 覃开蓉 傅旭东 詹杰民* 槐文信* 雷雨龙 缪国平*
廖世俊 廖振良 缪泉明 颜 开* 潘存鸿* 滕 斌* 戴世强* 戴光清 魏 岗
熊 鹰
Soon Keat Tan (新加坡) 王 密(英国) 黄华雄(加拿大)
邓晓青(美国) 卢伟真(中国香港) 邢 涛(美国)
朱志伟(加拿大) 邬星儒(美国) 汤寒松(美国)
李大庆(瑞典) 李胜才(英国) 汪前喜(英国)
吴朝安(中国香港) 吴国雄(英国) 苏 健(巴西)
邱 巍(加拿大) 杨 驰(美国) 杨建明(美国)
陈小波(法国) 陈汉钦(美国) 陈汉钦(美国)
胡长洪(日本) 诸颂平(澳大利亚) 高秋新(英国)
黄 山(英国) 梁秋华(英国) 隋觉义(加拿大)
程 亮(澳大利亚) 彭国义(日本) 徐 辉(英国)
臧 军(英国) (有*号者为执行编委)
顾 问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O. M. Faltinsen(挪威) Philip L.-F. Liu(美国) Per A. Madsen(丹麦)
F. Noblesse(美国) R. W. Yeung(美国) 何友声 陈耀松
吴耀祖(美国) 李玉成 李行伟(中国香港)  梅强中(美国)
董世汤
主 编: 吴有生
执 行 主 编: 周连第 执 行 副 主 编: 马 峥

 

创刊及编委会成立

编委会成立(1985)

1982年春,在第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期间,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等水动力学界一批有识之士提议创办水动力学专业学术刊物,受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委员会的关心和支持。

1982年10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顾懋祥所长组织的有关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科普讲座上,北京大学陈耀松和邹光远、上海交通大学刘应中、复旦大学忻孝康、浙江大学许学谘、中山大学张涤明等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联合创办水动力学专业刊物是当务之急,并明确该学术刊物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

1983年,全国流体力学大会在上海举行期间,顾懋祥教授召集水动力学界同行举行会议,共商办刊大计。提出“不等、不靠、群策、群力”的方针,确定刊名定为《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学术定位为工程科学学术刊物。同时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今武汉理工大学)10个单位,决定联合发起成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联合体,立即开始筹办并试刊,经费和稿件由办刊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以《舰船性能研究》增刊形式出版,在1984年第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前夕与读者见面。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首届编委会于1985年11月17-21日在无锡召开,到会的有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力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一系和十系、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浙江大学力学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华中工学院力学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西北工业大学三系、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和土木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核工业部一院二所、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14个单位的代表顾懋祥、董世汤、陈九锡、周连第、邵维文、栾长久、许协庆、赵振国、陈耀松、刘应中、陶明德、许学咨、苏铭德、庄业高、王献孚、周树信、庄国文、王秀清等人。会议经过协商决定,推选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顾懋祥名誉所长为编委会主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协庆教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董世汤所长、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为编委会副主任。确定周连第教授为编辑部主任,邵维文高工、李润田高工为编辑部副主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从1986年第三季度起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外文稿件同时刊登。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联合体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
北京大学 宁波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昆明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船级社
复旦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浙江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清华大学 Mercator University
中山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
武汉理工大学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Texas A & M University
大连理工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
河海大学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四川大学 海军装备研究院舰船论证研究所
华南理工大学 Marine Technology, Norway
天津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武汉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长江科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 西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重庆交通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香港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湘潭大学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北电力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