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人:
北京理工大学 王国玉
Biao Huang, Si-cong Qiu, Xiang-bin Li, Qin Wu, Guo-yu Wang*, “A review of transient flow structure and unsteady mechanism of cavitating flow”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3): 429-444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阿漫
Shi-Ping Wang, A-Man Zhang*, Yun-Long Liu, Shuai Zhang, Pu Cui, “Bubble 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 30(6): 975-991
华北电力大学 张宇宁
Xiang-rui Dong, Yi-qian Wang, Xiao-ping Chen, Yinlin Dong, Yu-ning Zhang*, Chaoqun Liu, “Determination of epsilon for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 30(4): 541-548
北京理工大学 黄彪
Qin Wu, Chang-chang Wang, Biao Huang*, Guo-yu Wang, Shu-liang Cao,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cavitating flow-induced vibration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 30(6): 1064-1071
个人简介:
王国玉
王国玉,1961年生,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9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机械与航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化与空化流动、跨界质航行体水动力学、两栖车辆航行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流固耦合计算与水动力优化等。在上述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国防973、173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00篇。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主要社会兼职包括:装备发展部水动力学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水下兵器专业委员会委员,UUV学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水下发射中心兼职教授,《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实验流体力学》《排灌机械等学报》等刊物的编委。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参与了我国某995工程的研制工作,曾任水上分系统副总师,系统开展新型高速两栖装甲车水动力构型及喷水推进技术研究,提出了高速两栖车的组合减阻方案,创新了高速两栖车减阻技术;2)系统研究了空化和超空化的流动机理,建立了流动计算模型,并在我国水下兵器和水下发射工程领域得到应用;3)搭建了低温空化流动测试平台,开展了低温介质空化流动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低温介质空化流动的计算模型,支持了新型运载工具的研发。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方向责任教授,负责流体机械工程方向的学科建设工作。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40余名。
张阿漫
张阿漫,男,1981年03月出生,江西武宁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水下爆炸、流固耦合动力学、气泡动力学,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等科研项目40余项。
针对近场水下爆炸与结构毁伤及防护难题,建立了近场水下爆炸等大尺度气泡动力学理论模型与方法,探明了近边界气泡系列动力学行为与载荷形成机理;提出了水下爆炸强非线性瞬态气液固全耦合模型与计算方法,解决了近场接触爆炸领域的多项关键理论和瓶颈技术问题,揭示了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毁伤与防护力学机制,形成了近场爆炸与结构毁伤及防护新技术。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航母、核潜艇、第四代驱逐舰等10余型新研大型舰船的抗爆抗冲击薄弱环节改进、评估与设计之中,以及水中兵器水下爆炸毁伤威力评估与设计、跨介质航行器水动力论证与设计、航天飞行器爆炸分离评估与设计、深海勘探高压气枪阵列设计与开发等领域之中,为提高我国航母、核潜艇、战略潜射导弹、中国载人空间站等多个国家战略型号的抗爆抗冲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科学探索奖,中国高被引学者,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JFM、JCP、PRF、POF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引60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出版书籍3部,海军标准1部。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研究先进HS与评估专业组成员,学术期刊CMES副主编,以及《力学学报》、APOR、JHD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张宇宁
张宇宁,1983年出生,2006年和2008年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于英国华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任职,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化和泡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担任SCI收录国际期刊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副编辑,SCI收录期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专栏客座编辑,国际会议“国际空化论坛”主席,“涡识别方法与应用研讨会”会议主席,应邀做国际国内会议邀请报告十余次。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华北电力大学“优青培育”等人才计划。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重点项目、人才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社会活动方面,在科学网上开设博客,撰写“本科生科研指南”、“本科生时间管理”等系列博文,并在《中国科学报》作为特邀嘉宾开设专栏“本科•科研入门”。
黄彪
黄彪,1985年生,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13年同校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高速水动力学。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加强项目、装备预研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Phys. Fluids、Int. J. Multiphase Flow、Int. J. Heat. Mass. Tran、Comput. Fluids、ASME J. Fluids Eng.等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6项发明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直接应用于我国某型水下发射型号“故障归零”与“新发射方案确定”的研究过程中。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序3)、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序2)、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序2)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序4)。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兵工学会会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期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编委。
研究工作以海战装备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牵引,形成了复杂空化流场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将其应用于空化非定常演化机制、载荷特性和抑制方法的机理与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国防领域多个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创新成果包括:1)突破了空化区域内外流场重构技术,实现了空泡内部流场复杂结构精细测量;2)建立了非定常空化流体动力学高精度数值方法,揭示了非定常空化流动机制及其转变规律;3)创新了空化载荷调控方法,降低了空泡内部脉动压力幅值。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来为本科生讲授2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3门课程。所承担的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理工大学精品研究型课程”。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卓越联盟”等各层级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书育人奖10余次。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