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2020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公告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奖励条例.pdf (下载1215)
评选2020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公告.pdf (下载1172)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实施办法.pdf (下载1236)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人提供申报材料说明.doc (下载1126)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候选人推荐简表.doc (下载1091)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报请奖人简表.doc (下载1360)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候选人推荐简表(单位).doc (下载1099)

为了弘扬周培源教授在发展我国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奖励在水动力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于1991年捐赠人民币壹万元奖励基金,周培源基金会为支持陈教授的义举追加壹万元,本金共两万元人民币。在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中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从1991年开始设奖,从评奖两年前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核心期刊所发表的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中评出学术思想新颖,有创造性或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秀论文。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2001年后改为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得到了全国水动力学界的重视和支持。从1991年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设立的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显然已跟不上国家形势的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联合体挂靠主办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与周培源基金会经多次商谈,作出了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做大做强的决策,决定从2011年起将“周培源水动力学论文奖”更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并大幅增加专项奖励基金,专门奖励国内外在水动力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或运用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等方面的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自2020年起将“周培源水动力学三等奖”更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或一个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申报人申请当年不超过40周岁,申报当年12月31日(含)未超过40周岁)二人或二个项目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周培源基金会委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的评定工作,然后将评选结果报周培源基金会审批,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奖。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热烈欢迎全国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及广大水动力学工作者踊跃推荐或申报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受奖人或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者按奖励条例要求于2020年12月31日前报送(以当地邮戳为准)。请申请者将材料报送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上海市高雄路185号,邮编 200011,E-mail: zhouhdjiang@163.com;电话:021-63150072,传真:021-63150072)。申报材料汇总后由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审。本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将在2021年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上颁奖。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

2020年10月

2018年第三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自左向右)浙江大学张凌新副教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邹明松研究员, 四川大学许唯临教授,武汉大学季斌副教授      

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18年8月24日至26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8月2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江苏大学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颜开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编委会主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吴有生院士致开幕词,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研究员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词,并向大家介绍了江苏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在开幕式上,颜开研究员宣读了周培源基金会批复的“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获奖名单,他们是四川大学许唯临教授(一等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邹明松研究员(二等奖)、浙江大学张凌新副教授(三等奖)、武汉大学季斌副教授(三等奖);宣布了“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年度高被引论文奖”获得者武汉大学罗先武教授和季斌副教授。吴有生、颜开、袁寿其、刘桦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评选2018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公告

为了弘扬周培源教授在发展我国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奖励在水动力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于1991年捐赠人民币壹万元奖励基金,周培源基金会为支持陈教授的义举追加壹万元,本金共两万元人民币。在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中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从1991年开始设奖,从评奖两年前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核心期刊所发表的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中评出学术思想新颖,有创造性或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秀论文。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2001年后改为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得到了全国水动力学界的重视和支持,从1991年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设立的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显然已跟不上国家形势的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联合体挂靠主办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与周培源基金会经多次商谈,作出了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做大做强的决策,决定从2011年起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改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并大幅增加专项奖励基金,专门奖励国内外在水动力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或运用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等方面的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尤以中青年为主。“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或一个项目,三等奖二人或二个项目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周培源基金会委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的评定工作,然后将评选结果报周培源基金会审批,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奖。“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热烈欢迎全国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及广大水动力学工作者踊跃推荐或申报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受奖人或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者按奖励条例要求于2017年12月31日前报送(以当地邮戳为准)。请申请者将材料报送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周培源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上海市高雄路185号,邮编200011,E-mail:zhouhdjiang@163.com;电话:021-63150072,传真:021-63150072)。申报材料汇总后由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审。本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将在2018年在江苏镇江召开的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颁奖。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

                                                                 2017年9月

2015年第二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一等奖:陆夕云

陆夕云
2015年第二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一等奖:陆夕云

陆夕云于199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田纳西大学空间研究院、宾州州立大学、印第安那大学-普渡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工作和学术访问数年。

陆夕云教授致力于研究工程和自然界中重要的流体力学问题,在以下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学术成果。在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领域,系统地揭示了生物高效推进的流动物理、动力学特性和流动控制机理,提出了鱼类游动运动链一体化体系的概念,建立了确定自主运动变形体动力学特性的理论方法。在湍流模拟和机理研究领域,建立了速度梯度张量不变量演化的控制方程,提出了可压缩湍流和旋转剪切湍流的大涡模拟方法,揭示了工程界所关注的复杂湍流中的一系列新特性。在界面流动稳定性和流动控制领域,揭示了界面激励作用下非定常流动的稳定性特性,提出了采用界面激励进行流动稳定性控制的方法,探讨了动态钝体尾迹中多种涡结构模态、非线性响应特性以及非定常激发下的流动控制机理。研究工作已发表SCI 收录论文160余篇,研究工作得到好的国际反响,并被Nature Commun.、PNAS、PRL、JFM、Annu. Rev. Fluid Mech.、Rev. Mod. Phys.等重要期刊的文章和国际著名学者引用和评述,多次在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等。由于取得的学术成绩,他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国家七部委组织实施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

陆夕云教授还承担一些学术服务工作,例如担任《力学学报》副主编和其他8个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编委,担任基金委数理学部第五届和第六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1-2017年),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副组长参与撰写基金委力学学科“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参与撰写“2011-2020年我国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主要负责流体力学部分的报告等。

二等奖:卢东强卢东强

2015年第二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二等奖:卢东强

卢东强,复旦大学力学理学学士(1995)、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工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流体力学)哲学博士(2003)。2009年2月起,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同年5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2007年之间(累计20个月),任香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12年8月,任香港大学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分校访学。

主持多个项目,分别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相继资助,并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截止2015年9月,已在《Physics of Fluids》《Physical Review E》《Acta Mechanica Sinica》《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 English Edition》《Applied Ocean Research》《Archive Applied Mechanics》《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B/Flu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Wave Motion》《力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信作者32篇),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数被SCI (35篇)、EI (42篇)数据库收录。曾受邀在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做大会邀请报告三次、中国力学大会分会场邀请报告一次,受邀参加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两次。
目前担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id Mechanics》《IA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力学季刊》等期刊的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专业组成员、中国数学学会奇异摄动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dynamics)常设秘书处副秘书长。曾任《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等期刊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曾担任“第九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秘书(2004)、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秘书(2007)、副秘书长(2013)、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and Pacific Coasts (2011, 2013)和The 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Hydrodynamics (2011)学术委员会成员。曾为包括《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Physics of Fluids》在内的二十余种国际期刊、包括《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在内的二十余种中文期刊审稿。

讲授本科生课程《海洋科学》《数学物理方法》《工程力学A(二)》、硕士研究生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渐近分析和计算机代数》《渐近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等流体力学》。

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7),获得“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二等奖(2015)、“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二等奖(2007)、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6)、“上海大学第十届十佳杰出青年”(2011)、上海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年度科研优秀奖(2006, 2009)、教学优秀奖(2011)、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3)。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7名(含在读),其中硕士生许峰(2007级)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流体力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分层海洋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内波及其表面效应;(2) 海洋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水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等问题;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在于 (3)近似解析方法在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广义驻相法新的展开格式,得到内界面波、毛细重力波、挠曲重力波动波数的精确解;与研究生合作提出了适合于波板相互作用匹配展开法和强分层流体的本征函数的内积定义。

三等奖:王本龙

王本龙

2015年第二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三等奖:王本龙

王本龙在水动力学研究领域如下方面开展了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在水下航行体尾迹磁异常特征和海啸诱导磁异常领域获得重要研究进展。着重从理论方面论述水下航行体波浪尾迹诱导磁异常的物理机制,阐述通过波浪尾迹进行探测的可行性。提出了模拟海啸诱导地磁场异常变化的计算模型,相关工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所开展的工作为构建飞机和卫星等平台上的新型探测机制提供了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应用于海啸跨洋传播的预警,可为我国南海地区海啸预警平台的建立提供技术途径。

拓展了近岸水波数学模型Boussinesq方程在深水区和海床快速变化区域的应用范围,并应用于海啸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强非线性孤立波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水波动力学、光学和等离子体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申请人提出了耦合造波—造流方法,所设计的耦合源函数造波方法应用于数值波浪水池,可有效地提高数值模拟强非线性波浪的精度,避免数值波浪水池中的二次反射,被国内多个研究团队所借鉴和使用。

围绕高速水动力学,开展了弹性壳体、亚音速弹体入水动力学问题,将SPH方法引入了高速入水问题的研究,建立了入水过程飞溅、自由面破碎等强非线性自由表面水动力学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基于GPU的科学计算,实现了SPH方法在GPU计算卡的实现。

三等奖:李胜忠

李胜忠

2015年第二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三等奖:李胜忠

李胜忠,男,1980年12月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船舶水动力学和船舶设计技术研究,先后担任国防水动力学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础科研、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等近十项研究课题的主办。曾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项、2012年度中国舰船研究院唯一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02所青年标兵”,在《Journal of Ship Research》、《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船舶力学》、《中国造船》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撰写国防科技报告多篇,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

近年来,针对绿色节能船型研发及船舶构型创新设计对新方法、新技术的需求,在船舶水动力构型设计国际前沿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先导性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将高精度CFD数值评估技术与最优化理论及船体几何重构技术相融合,首次在国内建立了以精细数值评估优化为特征的船型设计模式\方法(国际上称之为SBD技术)。其间,重点研究并突破了SBD船型设计涉及的诸多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几何造型技术的FFD船体几何重构方法;解决了复杂结构化网格保质前提下的自动重生成问题,实现了高精度评估器(RANS )在船型优化设计自动化流程中的应用;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设计优化软件平台,并形成了工程应用能力。该模式\方法在中高速船舶水动力构型设计领域的应用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在工程约束条件下,针对大方形系数低速船开展的水动力构型设计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

2012年第一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一等奖:缪国平缪国平

缪国平1948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1979年~1981年为瑞典Chalmers技术大学船舶流体力学部访问学者;1988年获瑞典Chalmers技术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1990年起任教授,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缪国平教授长期从事水波动力学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特性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水动力学专家。

他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防科工委、中船总和石油部等方面的20余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60多篇(EI收录84篇,SCI收录13篇),出版专著4本,得到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三等奖一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培养博士生20名,硕士生40名。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授。

他在船舶及海洋结构物水动力特性、运动响应、缆索动力学、海上施工技术、内波动力学、非线性浅水波演化、水动力噪声、隐身和显形(反演)技术和CFD数值水池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善于从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实践中提炼问题,建立模型,用巧妙的数学工具加以解决。例如,他是国内最早从事非线性二阶波浪力研究的学者之一,开展了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独创性的研究;首次建立缆索与浮体耦合的模型和算法;首次从理论上指出涡系合适分布时,其演化可使外场辐射噪声降为零,对其机理作了深刻的阐明和揭示;用水动力学理论和CFD技术解决了海上特殊装备装卸等关键技术问题,为水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缪国平教授长期从事在水波动力学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导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一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他出版的4本专著中,1987年出版的“船舶在波浪上的运动理论”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船舶在波浪中运动的力学机理和计算方法的教材和专著,在很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将其作为研究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00年出版的“高等流体力学”专著,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重版。 缪国平教授在国内、国际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在推动国内、国际水动力学界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刊物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造船”等国内5种刊物编委,国际学术期刊“Int. J. of Maritime Eng.”编委,曾任“D. J. MST”两份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国际上任亚太海事水动力学会议(APHYDRO)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近海与极区工程学会技术委员会(ISOPE TPC)委员和国际船模拖曳水池顾问委员会(ITTC-AC)委员。作为主席主办过船舶稳性、亚太海事水动力学会议等2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缪国平教授还於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曾受聘至日本任日本全泽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二等奖:吴建华

吴建华

吴建华,1958年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1989年同校获博士学位后,在南京水科院工作,1997年受聘正高职称,2003年人才引进河海大学。长期从事水动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负责完成国家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3项,重点项目与课题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题1项。负责完成溪洛渡、向家垻、龙滩等大型水电工程关键水力问题研究18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第一作者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 8篇,EI 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第四完成人),培养博士10人,硕士34人。

吴建华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他的研究工作特点是以国家重大大型水电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牵引,以实验研究为主,开展研究工作。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泄洪洞中墩水翅防治新技术,包括负荷分配型消除水翅技术,水垫型消除水翅技术,该两项新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三板溪(我国第二高面板垻)、糯扎渡(垻高261.5 m)和额勒赛(柬埔寨)水电工程中应用,并发表了3篇论文;2)门槽空化防治新技术,通过在门槽的侧壁增设特殊体型的凸体,有效地改善门槽的空化性能,本项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思林和江坪河水电工程中应用;3)掺气减蚀新技术和空腔计算新方法,本技术包括:一种差动式掺气挑坎;一种平底水泄水建筑物的掺气装置。这两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构皮滩水利工程、龙滩水电工程(我国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垻)设计和施工中应用,提出的新的渗气空腔长度的计算公式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大大提高了空腔计算精度,成果在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上发表;4)提出了突缩突扩式消能工的分类和孔板阻力系数计算,为这两类消能工的研究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高精度阻力系数计算方法比前人的公式计算精度分别提高3%和8%。论文在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IAHR发表并被讨论。

吴建华在完成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同时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掺气设施流态判别理论及应用”和“侧向齿坎收缩式消能工的研究”,注意提高理论水平和新型水工消能方式的开发与研究。 吴建华在人才培养上贡献包括,2003年引进河海大学以来,已培养博士生10名(包括伊朗学生1人),硕士生34名,担任“高速水流”(研究生课程)、“水工模型试验理论和方法”(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等奖:尹海龙

尹海龙

尹海龙,1976年8月生。1997年7月包头钢铁学院本科毕业,2000年3月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8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期间:2009年7月~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学者,2011年10月~至今,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借调工作),2008年7月被聘为副教授,同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环境水力学研究工作已近15年,承担国家、省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水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10篇。第一完成人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第二完成人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

尹海龙以我国区域水环境治理中的环境水力学问题为牵引,开展研究工作,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结合。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建立了城市区域产汇流—河网耦合的水环境数学模型,并开发了城市水环境监控预警系统,实现了区域污染物产—汇—流的全过程模拟,应用于我国巢湖流域城市、上海等地的水环境管理平台建设;发表SCI、EI收录论文12篇。2)建立了城市水体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预警数学模式。针对城市水体的突发污染事故预警,分类建立了疏水性化学品与亲水性化学品的迁移转化模型,提高了突发化学品排放模式的预测精度;针对城市水源地应急供水问题,建立了长距离输水渠道中投加粉末活性炭粘性颗粒介质与微量有机物的自凝聚、沉降—输移—吸附动力学模式。2011年作者被邀请作为第11届流体控制、测量与可视化国际大会的分会主席,介绍上述研究成果,并在“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dynamics”上最新发表SCI论文2篇。3)建立了大型湿地生态处理系统的水力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我国南水北调东线调蓄湖泊—南四湖流域多个大型煤矿塌陷坑改造生态处理湿地系统的设计,工程稳定运行至今,对削减入湖污染物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成果作为“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10年首篇文章重点报道。4)建立了城市景观水体的生态水力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我国上海在建迪斯尼园区中心湖(全球已建、在建迪斯尼园区中的最大景观水体)水质维持方案设计,被美国迪斯尼公司和中方采纳。

尹海龙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教育部长江水环境实验室的重点学术骨干,负责了该实验室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的建设工作。尹海龙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硕士生3名,担任“环境流体力学”(研究生课程)、“环境模拟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环境管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