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8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精彩报告集锦

本次会议邀请了吴有生院士、何国威院士等8篇大会报告,代表了我国乃至世界科研与应用的最前沿和热点方向,报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及线上代表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收获良多。

吴有生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 工程院院士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主任
报告题目:近岛礁复杂波浪环境中附体水弹性力学响应问题

何国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科学院院士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题目:面向工业湍流的大涡模拟(线上报告)

周济福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报告题目:近海岸波流边界层及泥沙输运研究(线上报告)

郑金海 河海大学 教授  副校长             
报告题目:液舱晃荡水动力学研究

槐文信 武汉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植被化河道中细颗粒泥沙沉积分布特征的实验及数值研究

郗恒东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高聚物湍流中的能量传输

王本龙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水动力学专业组组长      
报告题目:漩涡空化流动的数学模型研究和机理分析

李晔   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员          
报告题目:海上风力机水动力学问题思考

除了8篇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设立8个分会场,其中一个分会场为海峡两岸水动力学分会场,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8名台湾水动力学专家在线上展示了精彩的报告,有6名大陆的学者在线下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两外7个分会场分水动力学基础、实验与测试技术、计算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水力与河流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六大主题在线下交流报告100篇。其中,有6篇主题报告获得了与会者广泛的关注,很多学生报告也精彩纷呈。

辛敬业 台湾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分会 线上)    宗智 大连理工大学(海峡两岸分会 线下)
发展一模拟船舶于波浪中自推的计算方法 结构碎冰相互作用时水动力影响的数值研究

张永明 天津大学   (分会场主题)   刘建华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分会场主题)
水下回转体首部边界层转捩的数值研究  水介质中曲面边界层转捩激励力特性高速水洞实验

毕瀚文 中国海洋大学 本科生                         纪世君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学生优秀论文)
不同流速下冰融化率的实验室探究 超高速气动增升船水气动力特性数值研究

第16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8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会议报道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第16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8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于10月30日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以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促进水动力学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和交换研究信息的机会。

会议集体照

在10月3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主任吴有生院士代表编委会致开幕词,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历史及发挥的作用,并对此次会议取得成效充满期望。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何春荣所长代表东道主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船研中心目前状况及宏伟远景,并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加强各科研院所与船研中心全方位和合作与交流,促进船研中心科研能力提高。

吴有生院士及何春荣所长致开幕词

作为会议议程之一,在开幕式上隆重颁发了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武汉大学槐文信教授、浙江大学邵雪明教授分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丁军高工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一伟研究员同获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会上还宣布了“JHD高被引论文奖”获奖名单。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颁奖

本次会议邀请了吴有生院士、何国威院士等8篇大会报告,代表了我国乃至世界科研与应用的最前沿和热点方向,报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及线上代表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收获良多;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单独开辟一个分会场,同样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有8篇台湾代表线上的报告和6篇大陆代表线下的报告,有效地促进了海峡两岸水动力学学术交流;另外在7个线下的分会场,包括6篇分会场主题报告在内共计 100余篇交流报告同样精彩纷呈。

吴有生院士大会报告

此次会议汇集了线下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300余人,线上包括台湾的代表人数最高时超过了100人,总人数超过400人,创研讨会历史之最。这次研讨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报告人数多,并且很多学生报告都相当精彩,这也说明了该系列会议致力于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在10月3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首先主办方领导为此次会议上9名交流报告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了学生优秀论文奖;之后2022年会议的东道主重庆交通大学付旭辉教授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最后船研中心副所长吴文伟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教授及中船集团首席颜开研究员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指出了会议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对办好下一届充满希望。

2021年度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颁奖

下一届东道主重庆交通大学付旭辉教授致欢迎词

吴文伟研究员、刘桦教授和颜开研究员闭幕式致词

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三轮会议通知

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三轮会议通知.pdf (2236 downloads)

 

由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211029日至111日在江苏无锡举办。住宿安排在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无锡太湖新泽假日酒店,会议报到安排在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日程安排:1029日报到,晚上19:30-21:00将举行《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会议,1030日、1031日研讨会会议,111日代表撤离

现将会议交通情况告知如下:

一、无锡君来世尊酒店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太湖新城和风路111

二、酒店交通情况

     乘飞机

        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注册报到,领取资料)

(1)乘出租车,全程约14公里。全程约25分钟,车费40元左右

(2)地铁3号线硕放机场站上车(苏庙方向),乘2站至无锡新区站下车(8号口出),步行300米至7路公交城铁新区站(珠江站)上车,乘9站至贡湖大道(和风路)站下车,步行600米至酒店,全程约60分钟。

     乘火车

       无锡站——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注册报到,领取资料)

(1)乘出租车,全程约17公里,约30分钟,车费45元左右。

(2)乘地铁1号线(南方泉方向),无锡火车站站上车,乘13站至市民中心站下车(1号口),步行300米至135路公交立德道(观山路)站上车,乘5站至清舒道(和风路)站下车,再步行100米至酒店,全程约60分钟。

       无锡新区站——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注册报到,领取资料)

  • 乘出租车,全程约9公里,约15分钟,车费25元左右。
  • 步行400米至7路公交城铁新区(观山路)站上车,乘9站至贡湖大道(和风路)站下车,再步行600米至酒店,全程约50分钟。

无锡君来世尊酒店方位图

其他注意事项

  • 由于税务新政,请各位未缴纳会务费的代表现场报到缴费时务必提供单位的税号,以便后续开具发票。
  • 本次会议普通报告的报告时间为20分钟( 15分钟宣讲,5分钟提问)。
  • 将于102914开始办理报到注册事宜。
  • 由于本次会议代表人数较多,因此不一定能满足代表单住的住宿需求,敬请谅解!
  • 由于本司没有刷卡机器,希望现场缴纳会务费的代表,能准备好现金,或提前转帐。
  • 疫情期间,请各位参会代表作好防护工作,进出机场、车站、酒店请出示健康码。

由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的参会代表,请预备好7天内的核酸检测报告。

会务组联系人:马峥13611754446,孙奕 18616211021,陈美平 15601967656

 

  此致

敬礼!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

2021.10.20

 

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流动特性及其控制方法

 
引用格式:Cheng, Hy., Ji, B., Long, Xp. et al. A review of cavitation in tip-leakage flow and its control. J Hydrodyn 33, 226–242 (2021).
DOI:https://doi.org/10.1007/s42241-021-0022-z
Share this article:https://rdcu.be/cxv1K
 

本篇论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数值模拟方法、叶顶间隙泄漏涡演变特性、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对当地流场的影响以及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控制策略等内容,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通常而言,RANS方法会显著低估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强度,而大涡模拟(LES)在对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预测方面则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此外,不可凝结气体对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数值计算中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涡结构密切相关,研究无空化发生时叶顶间隙泄漏涡的流动特性(如旋涡强度、旋涡半径、旋涡运动如何影响水体中汽核的分布)对研究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具有重要意义。空化的发生会显著影响当地涡量分布,膨胀收缩项会持续将泄漏涡空穴内部的涡量向外输运,使得泄漏涡空穴内部的涡量会逐渐减小。此外,空化还会将空穴外部的湍动能向内部输运,导致空穴内部的存在较高的湍动能分布。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控制问题也是当前工程实践中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泄漏涡空化控制装置OHGs在较大的间隙范围内均能较好地控制水翼上的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力的控制装置。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了今后有关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研究应当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涡核压力的实验测量、在数值模拟中如何反映水体中汽核对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的影响、叶顶间隙泄漏涡特性参数的预测、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初生的尺度效应等。

数值模拟得到的叶顶间隙泄漏涡空化形态及其漩涡结构

通讯作者简介

季斌,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致力于水力机械和推进器空化水动力学相关的流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尤其是在水面船舰运行、水下航行体推进等领域中涡空化水动力学的流动机理及控制方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Experiments in FluidsOcean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其中6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第一作者简介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程怀玉博士(Huaiyu Cheng)。程怀玉博士一直从事水翼、推进器等水力机械相关的空化水动力学科研工作,尤其是在梢涡空化、叶顶间隙泄露涡空化等复杂空化流动的数值模拟及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程怀玉博士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ppl. Math. Model.、 Int. J. Multiph. Flow、Exp. Fluids、Ocean Eng. 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SCI引用前1%),1篇论文被评为Appl. Math. Model. 期刊的“Featured Paper”。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担任Ocean Eng.、Flow Meas.、Eng. Appl. Comput. Fluid Mech.、J. Hydrodynam. B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基于三种方法的绕扭曲水翼空蚀风险数值预报研究

 
 
引用格式:Lei, Tt., Cheng, Hy., Ji, B. et al.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the erosion risk for cavitating twisted hydrofoil by three methods. J Hydrodyn 33, 698-711 (2021).
Share this article:https://rdcu.be/cxv2N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典型的三种空蚀评估方法在Delft扭曲水翼周围的空化流动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绕水翼空化流数值模拟过程中,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结合Zwart空化模型进行计算,正如文中所述,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后续的空蚀研究分析。文中所提及的三种空蚀评估方法中,针对强度函数法(IFM)而言,对人为选定的最佳阈值的选取情况极其敏感,然而由于在水利机械材料的冶金特性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确定合适的最佳阈值,往往会导致极大地限制了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且由时均空蚀指标(TAIs)所预测出的水翼表面空蚀的全局分布与实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空蚀预测精度相对较低。而相比于其他的两种方法,灰度值法(GLM)不仅对于阈值的敏感程度明显减小,更重要的是与实验空蚀结果更为相近。为了进一步提高GLM对于扭曲水翼表面空蚀风险预测的精确性,在对模拟数据进行后处理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时均压力场代替瞬时压力场的方法进行空蚀区域预测计算,结果指出改进的灰度值法对于空蚀风险评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原始及修正后GLM方法预报得到的空蚀风险分布

通讯作者简介

季斌,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致力于水力机械和推进器空化水动力学相关的流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尤其是在水面船舰运行、水下航行体推进等领域中涡空化水动力学的流动机理及控制方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Experiments in FluidsOcean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其中6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第一作者简介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研究生雷婷婷(Ting-ting Lei)。雷婷婷于2019年进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研究水力机械空蚀领域相关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