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第16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8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于10月30日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

作为会议议程之一,在开幕式上隆重颁发了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武汉大学槐文信教授、浙江大学邵雪明教授分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丁军高工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一伟研究员同获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

2021年周培源水动力学奖颁奖

获奖者个人简介:

一等奖

武汉大学 槐文信

槐文信,1963年生,1985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9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聘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08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动力学专家。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来自武汉市、教育部、原电力工业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共培养博士20名,硕士35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五和第十),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1997年获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在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水力学方面:完善和发展了有限分析法数值解法。在射流力学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静止环境中射流和羽流存在自相似性的条件并给出其自相似解;在明渠水力学方面:首次提出了明渠阻力系数统一形式的显式公式,使得著名的蔡柯斯达阻力系数曲线归一化。在生态环境水力学方面:首次提出了植被化河道中水流与植被相互作用的动河床概念,改写了谢才公式,使其适用于植被化河道的过流能力计算;提出了植被化生态河道纵向离散系数计算公式;针对植被化河道水沙运动,首次提出弥散系数模型,给出了植被化河道悬沙浓度分布的解析解。在工程水力学方面:采用水动力学理论和CFD技术解决了大坝泄洪消能、导截流优化、船闸冲泄水系统优化、大江大河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水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科教学方面,长期承担“水力学”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任务,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水力学”课程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从1995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获宝钢教师奖,2016年获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所培养的博士中,已有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所培养硕士中,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7年获评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8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2002年和2019年两次获得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槐文信教授在国内、国际均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为推动国际水动力学界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环境生态水力学学组副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湖泊学会理事,《水利学报》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SCI源刊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和《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作为分会主席主办国际环境生态水力学会议等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二等奖

浙江大学 邵雪明

邵雪明,1972年生,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浙江大学工作至今, 2005年受聘为教授,2018年受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邵雪明主要从事水动力学和多相流方向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和团队成员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1)针对复杂空化流动,研究了空化泡群的细观溃灭特征,建立了考虑多泡耦合效应的空化相变新模型;研究了气核在涡流场中的迁移行为,提出了考虑水质影响的梢涡空化初生模型;研究了单泡和泡群的阻力特征,提出了适用于大参数区间的非浮力驱动气泡阻力模型;研究了泡群诱导湍流的统计特征,建立了泡群诱导雷诺应力的封闭关系式。2)研究并发展了针对液固两相颗粒悬浮流直接数值模拟的虚拟区域方法,将虚拟区域方法推广应用于带热传递颗粒悬浮流、颗粒介电泳等复杂流动的模拟;研究了颗粒的惯性迁移,验证了第二平衡环的存在;研究了中性悬浮颗粒对管流转捩的影响以及高体积浓度下的大尺度颗粒与湍流的相互作用,给出了颗粒对流动转捩以及湍流的影响机理。3)研究并发展了针对动边界问题的浸没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波动水翼、拍动水翼以及涡流场中鱼体的水动力性能,给出了鱼从涡流场中获取能量的机理。

历年来,邵雪明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军工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和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水动力学专业组组长;现任装备发展部水动力技术、靶标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ACTA MECHANICA SINICA》、《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火箭推进》等期刊编委,水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湍流基础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委员会委员。

青年奖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丁军

丁军,1986年6月生。2011年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2018年获得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复杂海洋环境预报、新型船舶与海洋浮式结构物尤其是超大型浮体的总体性能评估和水池试验技术研究,先后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发改委建造项目等。参加的973基础科研项目“海洋超大型浮体复杂环境响应与结构安全性”和工信部项目“岛礁中型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研究”在评估中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分别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被SCI、EI检索,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6项。先后获得702所嘉奖、三等功、青年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科技进步奖一、二和三等奖、无锡市科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无锡市五一创新能手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等多个奖项。

丁军与团队成员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近岛礁环境下浮式结构物分析与设计关键技术瓶颈,重点解决了南海岛礁特点和特殊保障功能要求带来的技术难题。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首创了复杂岛礁环境下浮式结构物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与分析软件。首创了计及波流不均匀性、变水深海底条件及多模块流固耦合效应的“复杂环境下浮式结构物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及其分析软件, 并通过了水池模型和现场实测结果的验证。该项工作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界的关注,在国内外 4 个学术会议上做了大会报告, 《Hydroelectric responses of VLFS deployed near islands and reefs》 被评为 OMAE2017(海洋、离岸及极地工程国际会议)两篇最佳论文之一,《复杂环境中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直接耦合分析方法》 被评为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2)建立了复杂岛礁环境条件下超大型浮体全系统水池模型试验技术。作为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跨学科融合海岸工程和船舶工程两类模拟技术, 建立了一整套考虑复杂海底地形、岛礁遮蔽、 水弹性响应、 柔性连接系统和复合系泊等因素影响的单模块和多模块超大型浮体全系统水池模型试验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了近岛礁环境下超大型浮体系统性试验, 揭示了近岛礁环境条件中超大型浮体动响应的一系列规律,为数值方法的验证和结构物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实现了工程应用的成功转化。上述学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第一座南海岛礁建设浮式平台和世界首座双模块科学试验平台的评估、设计与建造。两浮式平台已成为南海岛礁空间利用的示范工程, 推动了我国大型与超大型浮体在工程上的多方面应用, 且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第 36 条新增“海上岛礁利用和安全保障装备技术”(编号: 183708X)。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王一伟

王一伟,1983年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15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系访问,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跨介质高速水动力学研究,以重要工程型号研制为背景,聚焦于自由面与空泡相互作用核心基础问题,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提出了自由面影响下空泡溃灭物理模型与载荷相似律,形成了空泡脱落条件与载荷稳定性准则,揭示了通气降低溃灭载荷的过程与机理,多次直接作为水下发射火箭等重大工程型号的设计依据,为攻关、定型、出厂以及现场试验提供了重要支撑。(2)建立了空泡影响自由面稳定性理论模型与流态相图,揭示了小浸深条件下自由界面Taylor失稳导致气体侵入的机制,发现了稳定自由面流态的航行条件,应用于新概念高速水面航行器研制,样机主体部件获得国家批量采购订单。(3)发展了水、气、汽三相可压缩含相变非稳态流动的大涡模拟方法及源程序,探索了融合物理信息与深度学习的湍流模型修正和流场识别方法,建立了跨介质空化流动精细测量与实验验证手段,应用于多项新概念型号研制,在相关项目支持下正推广成为工程计算软件开发示范。研究成果在 J. Fluid Mech.Phys. Rev. FluidsPhys. FluidsInt. J. Multiph. FlowJ. Appl. Phys.EnergyOcean Eng.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2019年获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CFD 技术委员会的最佳论文奖。

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委会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职,主持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等多项重要任务。

2021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员

2021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员

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 上海交通大学    温明瑾,刘筠乔,王本龙
    流向重力对气液两相横射流流场的影响

  2. 浙江大学  石瑞芳,林建忠
    同心圆筒内纳米颗粒两相湍流场颗粒特性的研究

  3.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纪世君,倪其军,,石亚军,蒋一
    超高速气动增升船水气动力特性数值研究

  4. 江苏大学 张晨滢,裴吉,袁寿其,王文杰,甘星城
    管道泵作透平飞逸过渡过程内流特性分析

  5. 武汉大学  郭蔓,杨中华,李达
    沉水植被作用下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

  6. 河海大学  迟善航,张弛,隋倜倜,曹祝宾,郑金海
    基于岸基视频影像的海堤风暴越浪时空变化研究

  7. 上海交通大学   潘宣景, 谢丰泽, 万德成
    用MPS-DEM法数值分析液体流速对立管混输特性的影响

  8. 大连理工大学   邓思佳,宁德志,林琳,张崇伟
    海上风机基础高阶水动力荷载数值模拟研究

  9. 哈尔滨工程大学   曾令东,倪宝玉,熊航,薛彦卓
    气垫载荷在带裂缝冰面运动的水弹性响应

 

获奖学生个人简介:

 

温明瑾

温明瑾,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王本龙教授。当前研究课题为气液两相横流中的射流。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做了“流向重力对水下气液两相横射流流场的影响”的报告。对于潜射航行体出水过程中主动通气控制的抽象化横流中的射流问题,使用多相流直接数值模拟,精确地捕捉到气液交界面,分析了射流气体在流场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沿流动方向重力对流场中气体分布的影响。有幸获得优秀学生论文奖,我深感荣幸,更当奋发努力,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石瑞芳

石瑞芳,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力学专业2019级直博生,导师为林建忠教授,研究方向为流固两相纳米颗粒湍流场特性。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同心圆筒内纳米颗粒两相湍流场颗粒特性的研究》获得“2021年度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本论文讨论了纳米颗粒的颗粒数浓度、直径、颗粒分散性在泰勒库特流场中的变化特性,主要考虑较大尺度的纳米颗粒在强湍流剪切作用下的破碎效应。感谢有此次会议报告的机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指点。

 

纪世君

纪世君,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2019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倪其军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船舶总体设计及优化。论文主要利用数值方法对超高速气动增升船这一新概念的高性能船舶的水气动力特性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感谢“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与建议。此次交流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帮助,也让我从中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希望在今后还能够有机会再次参与到其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张晨滢

张晨滢,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级硕博连读生,导师为袁寿其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流体机械过渡过程及内流特性研究。本次汇报的内容为 “管道泵作透平飞逸过渡过程内流特性分析“ ,以管道泵为研究对象采用Fortran语言的CFX软件对透平工况飞逸过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了管道泵作透平时的飞逸转速,并且探究了泵作透平飞逸过渡过程中内部流场的流动特性。非常感谢会务组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也要感谢课题组老师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指导,并给予我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汇报工作的机会,在这次会议,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报告,受益匪浅。

 

郭蔓

郭蔓,2019级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导师为杨中华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水力学。本次会议汇报的内容为“沉水植被作用下水流挟沙力计算”,推导了沉水植被作用下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并开展室内水槽试验进行参数率定以及试验结果分析,对于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此次会议,不仅开阔了科研眼界,也获得了自我成长。能够获得学生优秀论文奖可以说是意外之喜,很荣幸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我会带着这份肯定与鼓励继续努力。

 

迟善航

迟善航,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2018级直博生,导师为郑金海教授,研究方向为沙坝-潟湖海岸自然演变规律及其对修复整治工程响应机制。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作报告“基于岸基视频影像的海堤风暴越浪现场观测研究”,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岸基视频影像监测系统(COSVIMS)在海岸现场观测中的应用,并就台风期间海堤越浪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参加本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与各地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使我获益良多,获评优秀论文奖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

 

潘宣景

潘宣景,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导师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万德成教授,研究方向为MPS-DEM耦合方法。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报告《用MPS-DEM法数值分析输运速度对立管混输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MPSDEM-SJTU求解器,针对定长圆管,分析不同输运速度工况下颗粒的运动状态和流场信息,这些结果有望为优化水力输运提供参考。这次会议上的报告受到了来自专家老师们的肯定,这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

 

邓思佳

邓思佳,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2019级直博生,导师为宁德志教授,研究方向为海上风机的水动力特性。在第三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报告“海上风机基础高阶水动力荷载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采用非线性势流理论和摄动展开技术,建立了海上浮式风机基础与波浪和系泊系统耦合作用的二阶时域高阶边界元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半潜浮式风机基础在波浪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感谢老师们的指导与研讨会给予我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未来学习研究中我会继续努力。

 

曾令东

曾令东,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冰区工程与装备技术团队2017级直博生,导师为薛彦卓和倪宝玉教授,研究方向为:波浪与冰相互作用以及移动载荷兴波破冰能力。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荣获“学生优秀论文奖”,报告题目是“气垫载荷诱导的带裂缝冰板水弹性响应”。此次汇报内容是基于势流理论假设,采用有限差分和边界元相结合的数值方法模拟了气垫载荷在带裂缝冰板上的运动,计算了气垫载荷以亚临界速度、临界速度和超临界速度运动引起的冰板水弹性响应,分析了冰板的裂缝存在与否对其水弹性响应影响,以及载荷与裂缝的位置关系对载荷附近冰板水弹性响应和裂缝处边缘波特征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冰板裂缝对气垫载荷破冰能力的影响规律。

 

     

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实施细则(2022版)

一、设奖宗旨

       为培养水动力学优秀后备人才,并促进学术交流,经《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讨论决定,从2015年起,设立“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

二、申报资格

1. 申奖文章是当年在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或全球华人水动力学学术会议的论文。
2. 申奖文章第一作者投稿时应是注册在读的学生,并出示相应证件或证明。
3. 申奖文章第一作者应到会宣讲论文。
4.全程参加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或全球华人水动力学学术会议

三、评奖办法

1. 申奖文章第一作者或其导师应在召开水动力学研讨会前向会务组申报。
2. 评奖小组由参加当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的《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成员和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成员组成,组长由执行编委会负责人和水动力学专业组组长协商产生。
3. 评奖小组负责评阅申奖论文,并到会场听取学生的口头报告。
4. 每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闭幕式上颁奖,奖金人民币:1,000元。
5. 获奖学生论文将作为当年全国水动力学优秀学生论文专栏出版。版面费收取及稿费发放同A辑。
6. 奖状格式:

奖 状

     __________的论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第XXX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以资鼓励。

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
2022年3月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奖励条例(2020版)

第一条  为奖励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加速水动力学的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周培源基金会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第二条  本奖项专门奖励在国内外水动力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或运用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等方面的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尤以中青年为主。

第三条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或一个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二人或二个项目,由基金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第四条  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或由三名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研究员或教授)共同联名,均可推荐受奖人或项目。

第五条  被推荐受奖人或项目,应由推荐单位或被推荐人单位进行初审,初审前应经不同单位的三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议,并对请奖内容的学术水平提出书面评价。

第六条  周培源基金会委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的评定工作,然后将评选结果报周培源基金会审批,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奖。

第七条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请奖人(或项目)按条例要求于当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将材料报送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上海市高雄路185号),汇总后由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审。

第八条  本条例自2020年生效,解释权属于周培源基金会。

 

评选2020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公告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奖励条例.pdf (1207 downloads)
评选2020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公告.pdf (1157 downloads)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实施办法.pdf (1228 downloads)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人提供申报材料说明.doc (1118 downloads)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候选人推荐简表.doc (1081 downloads)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报请奖人简表.doc (1359 downloads)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候选人推荐简表(单位).doc (1098 downloads)

为了弘扬周培源教授在发展我国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奖励在水动力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于1991年捐赠人民币壹万元奖励基金,周培源基金会为支持陈教授的义举追加壹万元,本金共两万元人民币。在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中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从1991年开始设奖,从评奖两年前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核心期刊所发表的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中评出学术思想新颖,有创造性或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秀论文。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2001年后改为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得到了全国水动力学界的重视和支持。从1991年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设立的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显然已跟不上国家形势的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联合体挂靠主办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与周培源基金会经多次商谈,作出了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做大做强的决策,决定从2011年起将“周培源水动力学论文奖”更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并大幅增加专项奖励基金,专门奖励国内外在水动力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或运用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等方面的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自2020年起将“周培源水动力学三等奖”更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或一个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申报人申请当年不超过40周岁,申报当年12月31日(含)未超过40周岁)二人或二个项目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周培源基金会委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的评定工作,然后将评选结果报周培源基金会审批,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奖。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热烈欢迎全国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及广大水动力学工作者踊跃推荐或申报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受奖人或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者按奖励条例要求于2020年12月31日前报送(以当地邮戳为准)。请申请者将材料报送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上海市高雄路185号,邮编 200011,E-mail: zhouhdjiang@163.com;电话:021-63150072,传真:021-63150072)。申报材料汇总后由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审。本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将在2021年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上颁奖。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