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peiyuan-awards-on-hydrodynamics-in-2024

第三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于8月2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隆重召开。

作为会议议程之一,在开幕式上隆重颁发了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上海交通大学万德成教授、武汉大学季斌教授分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北京理工大学黄彪教授获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

颁发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获奖人个人简介

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 万德成教授

长期从事船海工程计算水动力学数值方法、软件研发和工程应用研究,在自由面精确捕捉、精细化流场模拟和结构物大幅度运动计算等获得重要创新成果。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创新专项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发表论文 500余篇。入选“世界排名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高被引中国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等。担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副主编,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Ocean Research等12个期刊编委等。

主要学术成就有:

(1)在全球最大开源平台之一OpenFOAM上,首次开发成功动态重叠网格技术,全新研发了非定常自由面粘性流动求解器 na0e-FOAM-SJTU,解决了船-桨-舵多级运动、船舶自航、操纵等直接数值模拟难题,发表在JHD的论文“Development of naoe-FOAM-SJTU solver based on OpenFOAM for marine hydrodynamics”,荣获《.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19-2020年度高被引论文奖。“CFD 数值模拟船舶在波浪中的回转操纵运动”论文,获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奖。担任大会主席负责召开2018年第十三届 OpenFOAM国际研讨会,是OpenFOAM国际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2)建立了含气泡聚并和破碎动力学行为的水-气-泡混合流动的多尺度欧拉-拉格朗日求解模型,实现水-气-泡-固多相介质双向耦合,突破了水-气-泡-颗粒多相混合流动问题模拟瓶颈。发表在POI的论文“Euler-Lagrange Study of Bubble Drag Reduction in Turbulent Channel Flow and Boundary Layer Flow”被 Physics of Fluids选为特别推荐的 Featured paper,并获得2020年度国际海洋工程Moan-Faltinsen最佳水动力学论文奖。

(3)发展了适用于水下航行体流噪声预报的壁面模型与大涡模拟耦合模型,以及分析脉动流场涡结构的Liutex 涡识别方法,可精确识别脉动流场涡结构,完整阐释边界层从层流状态到转捩再到湍流状态全过程流动失稳特性。发表在JID的“Wall-model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for the flows around an axisymmetric body of revolution”论文,被选为JHD 杂志 2023 第二期的封面文章。应邀在2022年“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做大会报告《船舶复杂流场精细化模拟与水动力噪声预报》。

(4)构建了弹性致动线模型,建立气动性能、浮式平台及系统的水动力性能、叶片结构变形响应相互作用耦合计算模型,形成了漂浮式风机气动-水动-系泊-气弹性一体化计算方法。发表在 Applied Energy 的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coupled aeroelastic performance of wind turbines by elastic actuator line model”论文获得广泛引用。“垂荡板对浮式风机水动-气动耦合性能影响研究”和“浮式风机气动-水动-气弹性耦合响应数值模拟”两篇论文,获《海洋工程》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

(5)提出了三维厚切片法求解深海柔性立管涡激振动的新算法,突破了大细长比柔性立管强非线性三维多模态涡激振动响应、立管涡激振动与平台及系泊系统耦合运动响应等计算难题。发表在 POF的“On the scattering of focused wave by a finite surface-piercing circular cylinder: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被 Physics of Fluids 选为Editor’s Pick论文。应邀在 2019年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做大会报告《船海水动力学耦合数值模拟技术》。

(6)建立了无网格XMPS 新方法,建立更为合理自由面粒子判断准则,研发了无网格流场软件ML Particle-SJTU,实现了三维液舱晃荡、甲板上浪、波浪破碎、流固耦合等船海复杂问题的模拟。发表在 European J. of Mech.B Fluids 的“Multiphase moving particle semi-implicit method for violent sloshing flows”,以及在Applied Ocean Research 的“An improved moving particle semi-implicit method for inter facial flows”论文获得高引用。

基于上述有网格方法、无网格方法、耦合技术和优化方法,自主研发形成了船海复杂流场 CAE软件系统,在上海国际海事展和大连国际海事展上发布和展出,已服务于多个实际海工产品设计,在圆形 FPSO 平台、大型邮轮、浮式风机、抗疫医院船、大型驱护舰和两栖舰等性能评估与优化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专利和软著50余项,2023年获中船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担任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全过程技术责任专家,2021年入选《中国规船研究》高影响力学者,2020年获国际海洋工程 CH Kim 学者奖和国际ISOPE学会奖,2018年获招商重工特殊奉献奖,担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等。

周培源水动力学二等奖:武汉大学 季斌教授

主要从事水力机械空化水动力学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重点研发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2018年1月之后有75篇),谷歌学术引用5600余次(单篇最高432次,15篇百次),SC1他引3808次,8篇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1引用前1%),1篇论文获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8篇次获得“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期刊年度高被引论文奖”(2015年1篇、2017年1篇、2018年1篇、2019年2篇、2020年2篇和2023年1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和“生涯影响力榜单”、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曾获园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金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三等奖等。

主要学术成果有:

(1) 建立了新的动态非线性局部时均化模型,提出了基于空化流流模拟的验证和确认的安全系数法,阐明了非定常空化流动特性对数值模报误差的影响,提出了“模型优化-格式提升-网格精细”的递进优化模拟方法,突破了空化湍流模拟精度难以提高的瓶颈。

(2) 提出了空化湍流的旋涡分析方法,闸明了云空化对湍流涡生成及对流动非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空化与旋涡的交互能响机理,为解决工程中空化条件下的流动分离、非稳定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3) 提出了空化不稳定理论分析方法,推导了空化诱导压力脉动的表达式,发现了空化体积加速度与压力脉动的定量关系,揭示了空化体积加速度为水力机械空化诱导低额水压脉动激增的根源,为调控实际工程中空化流体动力载荷提供了新的概念与方法。

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北京理工大学 黄彪教授

空化是水动力学方向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前沿是非定常空化表征与抑制。高量值、大离散的复杂空化载荷是影响水下发射、船/舰推进、水力机械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大国重器结构安全性的关键难题。空化流动蕴含多相多尺度湍流、非平衡相变、流固强耦合等复杂现象,机理难以揭示、现象难以模拟、过程难以调控。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攻克了上述难题:(1)解决长期制约空化流动精准测量难题成功揭示空化流动湍流结构的生成与演化特性;(2)建立自主可控、精准高效空化流体动力仿真引擎,满足跨介质航行体和水力机械等重大装备研制设计亟需;(3)揭示了非定常空化流动机制及其转变规律,提出了空化载荷的调控方法。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海与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军科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研究项目12项。攻克“复杂空化流动结构精确表征”、“复杂空化流体动力精准预测”、“强瞬态空化抑制策略”等水动力共性难题,实现水下发射空化载荷有效调控。发明空化内外流场精细化测量、自主高效仿真引擎、高功率密度瞬态能最转换等新技术,研发航行体水动力全自主工程软件,研制潜艇雷弹电磁发射系统的核心装备。近5年,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2篇,SCI总引用3185次。获 Phys. Fluids期刊封面论文、J.Hydrodyn 高被引论文奖、首都前沿学术成果等荣誉8篇次。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32项,形成了空化流体动力精细测量与多场模拟发明专利群、软件著作权群。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3),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

2024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报人公示

为了弘扬周培源教授在发展我国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奖励在水动力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于1991年捐赠人民币壹万元奖励基金,周培源基金会为支持陈教授的义举追加壹万元,本金共两万元人民币。在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中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从1991年开始设奖,已举办了七届,得到了全国水动力学界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主办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与周培源基金会经多次商谈,决定从2011年起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升格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并大幅增加专项奖励基金。“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三等奖二人,自2021年度起将三等奖更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对象为40周岁以下青年水动力学工作者。

2024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的申报已经结束,经周培源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对申请人材料进行了初步审核通过,申报人情况公示如下(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 一等奖

申报人 单位 职称
段文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教授
黄河清 安徽工业大学 教授
万德成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 二等奖

申报人 单位 职称
季  斌 武汉大学 教授
薛米安 河海大学 教授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 青年奖

申报人 单位 职称
卜淑霞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高级工程师
杜  辉 国防科技大学 副教授
范迪夏 西湖大学 研究员
方庆贺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副教授
黄  彪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伍  梓 清华大学 副教授
杨琼方 海军工程大学 副教授
袁赛瑜 河海大学 教授
周斌珍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公示时间为2024年4月25日-5月1日。如对公示结果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内向周培源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反映。反映形式为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印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附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上海市高雄路185号,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周培源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200011)

联系电话:021-63150072

电子邮箱:zhouhdjiang@163.com

第五届(2024年)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公告

 

为了弘扬周培源教授在发展我国流体力学和水动力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奖励在水动力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陈耀松教授于1991年捐赠人民币壹万元奖励基金,周培源基金会为支持陈教授的义举追加壹万元,本金共两万元人民币。在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中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从1991年开始设奖,从评奖两年前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核心期刊所发表的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中评出学术思想新颖,有创造性或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秀论文。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2001年后改为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得到了全国水动力学界的重视和支持。

从1991年设立“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至今,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设立的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显然已跟不上国家形势的发展。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联合体挂靠主办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会与周培源基金会经多次商谈,作出了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做大做强的决策,决定从2011年起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改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并大幅增加专项奖励基金,专门奖励国内外在水动力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或运用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等方面的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尤以中青年为主。“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或一个项目,三等奖两人或两个项目。自2020年起,“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三等奖”更名为“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青年奖要求申报人申报当年未超过40周岁(第五届青年奖申报人1983年1月1日(含)之后出生)。

周培源基金会委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的评定工作,然后将评选结果报周培源基金会审批。“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迄今已经颁发四届(2012,2015,2018,2021),获奖证书及奖金周培源基金会颁发。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热烈欢迎全国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及广大水动力学工作者踊跃推荐或申报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受奖人或项目。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者请于2024年1月31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纸质报送材料至:周培源水动力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地址:上海市高雄路185号,邮编200011,电话/传真:021-63150072);电子材料(表格及相关扫描件)发送到zhouhdjiang@163.com。

申报材料汇总后由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委员会评审。

本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将在2024年召开的第三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开幕式上颁发。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审委员会

2023年11月

2021年第四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第16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8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于10月30日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

作为会议议程之一,在开幕式上隆重颁发了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武汉大学槐文信教授、浙江大学邵雪明教授分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丁军高工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一伟研究员同获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

2021年周培源水动力学奖颁奖

获奖者个人简介:

一等奖

武汉大学 槐文信

槐文信,1963年生,1985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9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聘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08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动力学专家。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来自武汉市、教育部、原电力工业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共培养博士20名,硕士35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五和第十),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1997年获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在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水力学方面:完善和发展了有限分析法数值解法。在射流力学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静止环境中射流和羽流存在自相似性的条件并给出其自相似解;在明渠水力学方面:首次提出了明渠阻力系数统一形式的显式公式,使得著名的蔡柯斯达阻力系数曲线归一化。在生态环境水力学方面:首次提出了植被化河道中水流与植被相互作用的动河床概念,改写了谢才公式,使其适用于植被化河道的过流能力计算;提出了植被化生态河道纵向离散系数计算公式;针对植被化河道水沙运动,首次提出弥散系数模型,给出了植被化河道悬沙浓度分布的解析解。在工程水力学方面:采用水动力学理论和CFD技术解决了大坝泄洪消能、导截流优化、船闸冲泄水系统优化、大江大河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水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科教学方面,长期承担“水力学”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任务,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水力学”课程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从1995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获宝钢教师奖,2016年获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所培养的博士中,已有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所培养硕士中,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7年获评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8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2002年和2019年两次获得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槐文信教授在国内、国际均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为推动国际水动力学界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环境生态水力学学组副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湖泊学会理事,《水利学报》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SCI源刊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和《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作为分会主席主办国际环境生态水力学会议等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二等奖

浙江大学 邵雪明

邵雪明,1972年生,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浙江大学工作至今, 2005年受聘为教授,2018年受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邵雪明主要从事水动力学和多相流方向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和团队成员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1)针对复杂空化流动,研究了空化泡群的细观溃灭特征,建立了考虑多泡耦合效应的空化相变新模型;研究了气核在涡流场中的迁移行为,提出了考虑水质影响的梢涡空化初生模型;研究了单泡和泡群的阻力特征,提出了适用于大参数区间的非浮力驱动气泡阻力模型;研究了泡群诱导湍流的统计特征,建立了泡群诱导雷诺应力的封闭关系式。2)研究并发展了针对液固两相颗粒悬浮流直接数值模拟的虚拟区域方法,将虚拟区域方法推广应用于带热传递颗粒悬浮流、颗粒介电泳等复杂流动的模拟;研究了颗粒的惯性迁移,验证了第二平衡环的存在;研究了中性悬浮颗粒对管流转捩的影响以及高体积浓度下的大尺度颗粒与湍流的相互作用,给出了颗粒对流动转捩以及湍流的影响机理。3)研究并发展了针对动边界问题的浸没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波动水翼、拍动水翼以及涡流场中鱼体的水动力性能,给出了鱼从涡流场中获取能量的机理。

历年来,邵雪明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军工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和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水动力学专业组组长;现任装备发展部水动力技术、靶标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ACTA MECHANICA SINICA》、《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火箭推进》等期刊编委,水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湍流基础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委员会委员。

青年奖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丁军

丁军,1986年6月生。2011年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2018年获得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复杂海洋环境预报、新型船舶与海洋浮式结构物尤其是超大型浮体的总体性能评估和水池试验技术研究,先后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发改委建造项目等。参加的973基础科研项目“海洋超大型浮体复杂环境响应与结构安全性”和工信部项目“岛礁中型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研究”在评估中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分别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被SCI、EI检索,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6项。先后获得702所嘉奖、三等功、青年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科技进步奖一、二和三等奖、无锡市科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无锡市五一创新能手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等多个奖项。

丁军与团队成员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近岛礁环境下浮式结构物分析与设计关键技术瓶颈,重点解决了南海岛礁特点和特殊保障功能要求带来的技术难题。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首创了复杂岛礁环境下浮式结构物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与分析软件。首创了计及波流不均匀性、变水深海底条件及多模块流固耦合效应的“复杂环境下浮式结构物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及其分析软件, 并通过了水池模型和现场实测结果的验证。该项工作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界的关注,在国内外 4 个学术会议上做了大会报告, 《Hydroelectric responses of VLFS deployed near islands and reefs》 被评为 OMAE2017(海洋、离岸及极地工程国际会议)两篇最佳论文之一,《复杂环境中超大型浮体水弹性响应直接耦合分析方法》 被评为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2)建立了复杂岛礁环境条件下超大型浮体全系统水池模型试验技术。作为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跨学科融合海岸工程和船舶工程两类模拟技术, 建立了一整套考虑复杂海底地形、岛礁遮蔽、 水弹性响应、 柔性连接系统和复合系泊等因素影响的单模块和多模块超大型浮体全系统水池模型试验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了近岛礁环境下超大型浮体系统性试验, 揭示了近岛礁环境条件中超大型浮体动响应的一系列规律,为数值方法的验证和结构物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实现了工程应用的成功转化。上述学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第一座南海岛礁建设浮式平台和世界首座双模块科学试验平台的评估、设计与建造。两浮式平台已成为南海岛礁空间利用的示范工程, 推动了我国大型与超大型浮体在工程上的多方面应用, 且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第 36 条新增“海上岛礁利用和安全保障装备技术”(编号: 183708X)。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王一伟

王一伟,1983年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15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系访问,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跨介质高速水动力学研究,以重要工程型号研制为背景,聚焦于自由面与空泡相互作用核心基础问题,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提出了自由面影响下空泡溃灭物理模型与载荷相似律,形成了空泡脱落条件与载荷稳定性准则,揭示了通气降低溃灭载荷的过程与机理,多次直接作为水下发射火箭等重大工程型号的设计依据,为攻关、定型、出厂以及现场试验提供了重要支撑。(2)建立了空泡影响自由面稳定性理论模型与流态相图,揭示了小浸深条件下自由界面Taylor失稳导致气体侵入的机制,发现了稳定自由面流态的航行条件,应用于新概念高速水面航行器研制,样机主体部件获得国家批量采购订单。(3)发展了水、气、汽三相可压缩含相变非稳态流动的大涡模拟方法及源程序,探索了融合物理信息与深度学习的湍流模型修正和流场识别方法,建立了跨介质空化流动精细测量与实验验证手段,应用于多项新概念型号研制,在相关项目支持下正推广成为工程计算软件开发示范。研究成果在 J. Fluid Mech.Phys. Rev. FluidsPhys. FluidsInt. J. Multiph. FlowJ. Appl. Phys.EnergyOcean Eng.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2019年获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CFD 技术委员会的最佳论文奖。

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委会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执行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职,主持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等多项重要任务。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奖励条例(2020版)

第一条  为奖励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加速水动力学的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周培源基金会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第二条  本奖项专门奖励在国内外水动力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或运用水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等方面的中国水动力学工作者,尤以中青年为主。

第三条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二等奖各一人或一个项目,周培源水动力学青年奖二人或二个项目,由基金会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

第四条  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或由三名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研究员或教授)共同联名,均可推荐受奖人或项目。

第五条  被推荐受奖人或项目,应由推荐单位或被推荐人单位进行初审,初审前应经不同单位的三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议,并对请奖内容的学术水平提出书面评价。

第六条  周培源基金会委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设立“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的评定工作,然后将评选结果报周培源基金会审批,由周培源基金会颁奖。

第七条  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请奖人(或项目)按条例要求于当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将材料报送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处(上海市高雄路185号),汇总后由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审。

第八条  本条例自2020年生效,解释权属于周培源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