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奖名单和文章如下:
1. 上海交通大学 王嘉松教授
Wang, Jia-Song; Fan, Di-Xia; Lin, Ke
A review on flow-induced vibration of offshore circular cylinder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0, 32(3): 415-440
2. 北京理工大学 王国玉教授
Huang, Biao; Qiu, Si-cong; Li, Xiang-bin; Wu, Qin; Wang, Guo-yu
A review of transient flow structure and unsteady mechanism of cavitating flow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3): 429-444
3. 上海交通大学 万德成教授
Wang, Jian-Hua; Zhao, Wei-Wen; Wan, De-Cheng
Development of naoe-FOAM-SJTU solver based on OpenFOAM for marine hydrodynam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1): 1-20
4. 四川大学 杨克君教授
Li, Wen-Qi; Wang, Dan; Jiao, Jun-Li; Yang, Ke-Jun
Effects of vegetation patch density on flow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in an open channel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5): 1052-1059
5. 武汉大学 槐文信教授
Huai, Wen-xin; Zhang, Jiao ; Katul, Gabriel G. ; Cheng, Yong-guang ; Tang, Xue ; Wang, Wei-jie
The structure of turbulent flow through submerged flexible vegetatio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2): 274-292
- 个人简介:
王嘉松,1967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1992年分获西南石油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西南石油大学讲师,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2000年、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和教授。曾为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MIT受邀短期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高精度数值算法及其应用、流固耦合力学、流致振动(含涡激振动)及其控制、大气环境动力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30余项,在POF、JFS、OE、IJMS、JWEIA、AE等期刊和ISOPE等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参与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一等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国海洋平台》等刊物的编委、中国环境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等。其在流激振动及抑制方面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了单元速度向量转换(EVVT)方法,构建二维和三维细长结构高精度TVD格式为基础的精细流固耦合算法;2)提出了改进的涡核扩散扩散模型,构建二维和准三维多结构系统高效CFD和流激振动算法;3)利用高精度算法研究实尺度圆柱流体力并构建流体力数据库,开发了隔水管涡激振动快速工程分析软件(DAVIV等);4)利用实验和数值手段,深入研究圆柱附属结构系统的流激振动(涡激振动及驰振等)及其抑制的振动模态、图谱、流固相互作用、流场干涉等机制,发明仿鱼尾整流罩等新型抑制装置,为我国深水油气钻井及开发中隔水管/立管涡激振动及其抑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指导作用。
王国玉,1961年生,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9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机械与航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化与空化流动、跨界质航行体水动力学、两栖车辆航行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流固耦合计算与水动力优化等。在上述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国防973、173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00篇。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主要社会兼职包括:装备发展部水动力学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水下兵器专业委员会委员,UUV学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水下发射中心兼职教授,《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实验流体力学》《排灌机械等学报》等刊物的编委。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参与了我国某995工程的研制工作,曾任水上分系统副总师,系统开展新型高速两栖装甲车水动力构型及喷水推进技术研究,提出了高速两栖车的组合减阻方案,创新了高速两栖车减阻技术;2)系统研究了空化和超空化的流动机理,建立了流动计算模型,并在我国水下兵器和水下发射工程领域得到应用;3)搭建了低温空化流动测试平台,开展了低温介质空化流动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低温介质空化流动的计算模型,支持了新型运载工具的研发。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方向责任教授,负责流体机械工程方向的学科建设工作。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40余名。
万德成,1967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浦江人才,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任教授。1987年和1990年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4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船海结构物综合性能,船海工程数字孪生水池,基于CFD船型与海洋结构物智能优化,船海工程高性能计算,海洋立管涡激振动与海洋平台涡激运动,精细化流场和水动力噪声预报,新概念海洋结构物、漂浮式风机、海上新能源开发装置性能分析与评估等研究。自主研发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非定常粘性流动求解软件系统naoe-FOAM-SJTU和MLParticle-SJTU,获国家软件著作权4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流固耦合数值求解方法、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水池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入选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海洋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中国学者,获国际CH Kim学术奖(CH Kim Award)、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奖(ISOPE Award)、国际Moan-Faltinsen最佳论文奖、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目前担任国际离岸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国际水动力学委员会主席,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AC)成员,国际船舶CFD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深远海风电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执委会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等,以及《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Ocean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海洋工程》、《中国造船》、《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9个国际杂志和10个国内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或编委。
杨克君,男,1973年7月生,四川仁寿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2009年于英国拉夫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中国分会执委,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以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20余家国际学术刊物论文评阅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复式河槽水沙动力学、植被水沙动力学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研究,揭示了复式河槽洪水泥沙运动规律,提出了河流洪水水位精确预报的计算方法;揭示了植被作用下的河道水沙运动规律,建立了植被作用下的河道水流阻力及洪水水位流量关系的计算方法,发展了植被作用下的河道河相关系理论。其研究成果共发表系列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8篇。研究成果获国际国内奖励6项,包括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Robert Alfred Carr 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槐文信,1963年生,博士(1991)、教授(1995)、博士生导师(1997)、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07)、珞珈杰出学者(2013)。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动力学专家。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武汉市、教育部、原电力工业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共培养博士23名,硕士35名。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五和第十),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1997年获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科教学方面,长期承担“水力学”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任务,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水力学”课程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从1995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获宝钢教师奖,2016年获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所培养的博士中,已有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所培养硕士中,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7年获评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8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2002年和2019年两次获得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